
有仇不报非君子,有冤不伸枉为人
生活谚语
时间: 2025-09-06 01:22:05
基础拼音读法
yǒu chóu bù bào fēi jūn zǐ, yǒu yuān bù shēn wǎng wéi rén
这句“有仇不报非君子,有冤不伸枉为人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争议的一句复仇伦理谚语,最早见于清代公案小说《施公案》。它表达的是一种恩怨分明、刚直不屈的处世态度。
🧭 句意解析
- “有仇不报非君子”:如果遭受重大伤害却不报复,便不配称为有气节、有骨气的“君子”。
- “有冤不伸枉为人”:如果受了冤屈却不申诉、不抗争,那就白活一场,枉为人类。
这句话采用双重否定句式,强调的是:面对伤害与冤屈,必须主动争取公道,否则就是懦弱无为。
📚 文化背景与价值冲突
这句谚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“嫉恶如仇”的一面,与“宽厚忍让”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:
- 与之对立的俗语有: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、“冤冤相报何时了”、“得饶人处且饶人”等,主张宽容与克制。
- 这句则强调“不报仇、不申冤就是懦夫”,更偏向一种血性与刚烈的价值观。
在古代公案小说中,这类谚语常被用来塑造“铁血大丈夫”的形象,比如黄天霸为父报仇的情节就以此为行动动机。
🧠 当代视角下的思考
在现代社会,这句话引发了不少伦理争议:
- 有人认为它体现了捍卫尊严、争取正义的精神;
- 也有人批评它可能助长“冤冤相报”的恶性循环,不利于社会和谐。
如今我们更提倡通过法律、理性、沟通来解决冲突,而不是诉诸报复。但这句老话仍提醒我们:面对不公,沉默不是美德,争取才是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