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臣不保二君

生活谚语
时间: 2025-09-05 05:41:17

基础拼音读法

yī chén bù bǎo èr jūn

“一臣不保二君”是一句古代谚语,也常见为“一臣不事二主”或“忠臣不事二君”📜,它源自中国传统封建伦理,强调忠诚的臣子只能效忠一个君主,不能三心二意、改换门庭。


🧠 核心含义

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上的绝对忠诚观,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士人最基本的操守之一。


📚 历史渊源

该观念最早可追溯至《资治通鉴》,司马光曾言:“正女不从二夫,忠臣不事二君。”
他将忠臣与贞女并列,认为一旦失去忠诚,即使才智出众也不足以被尊重。

在《说苑》中也有类似表达:“忠臣不事二君,贞女不更二夫”,讲的是齐国贤士王歜宁死不降燕国的故事,体现了忠诚与气节的极致。


🎭 文学与戏剧中的体现

在京剧《双投唐》中,王伯党忠于李密,即使李密兵败,也誓死相随,最终与主共赴绝境。这种“忠臣不事二君”的精神在传统戏曲中常被用来塑造忠良形象。


🪞 现代视角

虽然这句谚语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道德约束力,但在现代社会,忠诚的对象不再是君主,而是:

如今我们更强调理性择主、忠于使命,而不是盲目效忠。

首页

分类

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