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草船借箭——用的是疑兵计
人名类
时间: 2025-10-16 05:06:38
基础拼音读法
zhū gě liàng cǎo chuán jiè jiàn yòng de shì yí bīng jì
这句歇后语“诸葛亮草船借箭——用的是疑兵计”不仅是一句妙语,更是兵法智慧的浓缩。它将历史典故与战略思想巧妙结合,既具文化底蕴,又富实用启示。
📜 典故背景:草船借箭
故事出自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六回。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,要他在三天内准备十万支箭。诸葛亮不慌不忙,利用江上的浓雾,命令士兵将草人绑在船上,驶向曹操水寨。曹操误以为敌军来袭,下令万箭齐发,结果诸葛亮轻松“借”得十万箭,满载而归。
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机智与胆识,更体现了他对天时(雾天)、地利(水路)、人和(士兵配合)的精准把握。
🧠 战略解读:疑兵计的精髓
“疑兵计”是《三十六计》之一,核心在于制造假象、迷惑敌人,使其做出错误判断,从而达到战略目的。
在草船借箭中,诸葛亮的“疑兵”体现在:
- 草人伪装:让曹操误以为是真兵来袭。
- 雾天掩护:增强敌人的不确定感。
- 不战而屈人之兵:没有一兵一卒牺牲,却收获巨大利益。
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心理战的典范。
🎯 现实启示与应用场景
这句歇后语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:
- 职场策略:在谈判、竞争中,通过制造“虚势”或“假动作”来争取主动。
- 商业营销:利用“疑兵计”制造话题或悬念,吸引注意力。
- 人际交往:有时适度“示弱”或“装傻”,反而能赢得信任或避开锋芒。
例如:
某公司在新品发布前故意放出“研发困难”的消息,结果一举发布成功,震撼市场——这就是现代版的“草船借箭”。
🧩 延伸趣味:歇后语中的兵法智慧
类似的兵法类歇后语还有:
- 韩信点兵——多多益善:形容人多力量大。
- 关公走麦城——大意失荆州:警示轻敌的后果。
- 张飞穿针——粗中有细:形容粗犷外表下的细腻心思。
这些歇后语不仅妙趣横生,还蕴含深刻哲理,是中华语言文化的瑰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