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能劝杀,不劝色。
道德谚语
时间: 2025-09-24 02:18:17
基础拼音读法
néng quàn shā, bù quàn sè.
这句“能劝杀,不劝色”是一句古代儒家伦理与道德修养中的警语,语气严峻,寓意深远。我们来逐层解析:
🧠 字面解释:
- 劝杀:指的是在某些特殊情境下,可以劝人以死殉节、以死明志,例如古代忠臣殉国、烈女守节。
- 不劝色:即使在极端情况下,也不能劝人沉溺于情欲、违背礼法。
📌 整句意思是:宁可劝人赴死,也不可劝人违礼纵欲。
📜 背景与思想源流:
这句话体现了儒家重礼、重节、重德的价值观。在传统文化中:
- “色”常被视为人性中的欲望之源,若不加节制,易致败德乱伦。
- “杀”虽是极端之举,但若为守节、守义、守信,有时被视为高尚之举。
例如:
- 《史记》中许多忠臣烈士“以死明志”;
- 古代烈女“守节不嫁”,宁死不辱;
- 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
⚖️ 引申含义:
在传统道德体系中,节操高于生死,礼义重于欲望。
这句话强调:
- 道德底线不可破;
- 情欲之事不可劝导;
- 宁可牺牲生命,也不可败坏名节(在古代语境中)。
📚 类似表达:
- 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——宁死不屈。
- “色字头上一把刀”——情欲易致祸患。
- “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”——为道义而牺牲。
💡 当代思考:
虽然这句话体现的是古代礼教的极端价值取向,但在现代社会,我们更强调:
- 尊重生命;
- 理性看待欲望与道德;
- 不以牺牲为美,而以自律为贵。
它仍提醒我们:人应有底线,不可为欲望所驱;真正的尊严,源于内心的节制与自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