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朝霞不出门,暮霞行千里。
北方俗语
时间: 2025-09-17 02:46:55
基础拼音读法
zhāo xiá bù chū mén, mù xiá xíng qiān lǐ.
这句谚语“朝霞不出门,暮霞行千里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长期观察天气变化总结出的经验之谈,既富有诗意,又蕴含科学道理 🌤️。
🌅 解释含义
- “朝霞不出门”:早晨出现红霞,往往预示天气将变坏,可能有雨,因此不宜外出。
- “暮霞行千里”:傍晚出现红霞,通常表示天气将转晴,可以放心远行。
🔬 科学原理解析
这句谚语其实与大气散射现象和天气系统的移动规律密切相关:
朝霞的形成:
- 日出时阳光斜射,穿过大气层,水汽和尘埃较多。
- 蓝紫光被强烈散射,剩下的红橙光照在云层上形成朝霞。
- 这说明空气湿度高、云层厚,预示着天气可能转阴或下雨。
晚霞的形成:
- 日落时阳光从西方斜射,若天空清朗,红橙光能穿透大气形成晚霞。
- 这通常意味着西边天气晴朗,未来天气也将转好。
气流方向:
-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,高空气流是自西向东。
- 所以西边的天气状况往往预示着本地即将到来的天气。
📜 出处与文化背景
这句谚语最早见于清代李光庭的《乡言解颐》:“霞者,赤气腾而为云也……古谚云:‘早霞不出门,晚霞行千里。’”
它不仅是农事指南,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敬畏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