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慈母多败儿
亲子教育类
时间: 2025-09-10 00:58:55
基础拼音读法
cí mǔ duō bài ér
“慈母多败儿”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中国古代俗语,完整表达是:“严父出孝子,慈母多败儿”。它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家庭教育中过度溺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🔍 词语解析:
- “慈母”:这里的“慈”并非单纯的关爱,而是指无原则的迁就与溺爱。母亲对孩子百依百顺、不设底线,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、缺乏规则意识的性格。
- “败儿”:指的是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下,容易变得娇纵、任性,甚至走上偏差的成长道路,最终“败坏”了品行或前途。
📚 典型故事:
在传统故事中,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:一个孩子从小偷针,母亲不但不责罚,反而袒护他。长大后他偷金、抢劫,最终被判死刑。在刑场上,他咬掉母亲耳朵,痛斥她的溺爱让他走上绝路。这个故事虽极端,却反映了“溺爱无度”的教育风险。
🧠 现代教育观点:
- 教育专家李玫瑾指出:“慈母多败儿”中的“慈”应理解为溺爱而非关爱。真正的慈母,是在爱中设立规则,在温柔中坚持原则。
- 现代家庭教育强调“爱与规矩并重”。母亲的温暖不可或缺,但若缺乏边界和责任意识的引导,孩子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。
💡 教育启示:
- 母爱不是纵容,而是有底线的支持;
- 孩子需要温暖,也需要规则;
- 父母应共同承担教育责任,避免将“慈母”变成“惯子”。
这句俗语并不是否定母爱,而是提醒我们:真正的爱,是有方向、有原则的引导。